您的位置:首页 >焦点 >

唐建陵有对石鸵鸟雕塑,为何鸵鸟没成为华夏家禽,有个原因挺关键

2023-08-31 07:03:59 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

在京城的西城区,有一条叫做长椿街的街道,清朝时,它叫做"象来街",这是因为暹罗国向清廷朝奉送的大象,都养在这条街上。西域国家向中原大地送奇异动物,并不是一件稀罕事,在唐代时,就有来自遥远的非洲国家,来到中国向皇帝上进贡鸵鸟,可是鸵鸟究竟为什么古人养不活呢?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:

(本文所有图片,全部来自网络,感谢原作者,如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。图片与内容无关,请勿对号入座)

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,唐朝的由盛转衰,好像都是在唐玄宗的掌权下发生的。唐肃宗李亨,作为唐朝的第七位皇帝,他的登基过程很是坎坷,首先他只是唐玄宗的第三子,若不是大哥早薨,二哥被赐死,怎么算也轮不到他,其次就是宰相和他不是一条心,李林甫作为李瑁(十八太子)的支持者,是李亨的天然敌人,最后一点就是玄宗的存在,老子不死,儿子只能干看着,这一点是明摆着的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令人感叹的是,和父亲斗智斗勇几十年的李亨,居然和父亲同一年去世了,李亨撒手人寰,儿子代宗李豫就苦不堪言了,当然是不用再为权力隐忍度日了,但早年丧父,丧祖父,对心理上来说是巨大的伤害。并且如何安葬他们,变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国库空虚,只得一切从简。挑来挑去,李豫看中了咸阳的武将山,为父亲修建墓地,这就是后世所称的"建陵"。

当时的唐朝,已经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荣,大唐石刻技术早已炉火纯青,所以纵然是国库空虚,建陵的石刻形制减小,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其艺术的价值,同时由于建陵位于武将山南麓,交通不便,少有人至,所以建陵成为了唐朝留下的,石刻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墓。提起建陵的石刻,首先要介绍的,自然是陵园四门外的四对石狮,远看其雄壮威武,虎视眈眈,近看则是凸睛平视,巨口半开,毛发换卷披肩,透着机警和俊秀。

除了四对石狮子,在陵园正门朱雀门外的司马神道上,还有多达36件石刻雕塑,其中最有观赏价值的,就是一对鸵鸟石刻,上面的鸵鸟头颈弯曲,藏于翅中,头大眼睛突出,具有很发达的尾部,羽毛十分清晰漂亮,犹如身披铠甲的斗士,是中国高浮雕的代表之作。

鸵鸟作为西域的特色物种,出现在中原大陆,说明中国与邻邦和睦友好。下面我们再说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,作为唐十八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一个,研究价值极高,考古学家在乾陵中也发现了鸵鸟的石刻,由此说明在唐代,非洲国家已经可以与华夏大地,互通来往,并且常常有礼品赠送,相信非洲曾赠送大唐鸵鸟,不然没有凭证,石刻也做不了如此栩栩如生。

可是为何唐朝没有,鸵鸟养殖成功的记录呢?鸵鸟为何没有成为一种普及的家禽呢?其实仔细分析原因有三点,首先,非洲属于热带地区,鸵鸟则属于热带动物,而且习惯栖息在荒漠草原地带,鸵鸟翻山越岭来到大唐地区,用常人的思路想一想就知道,大唐人可不知道鸵鸟喜欢荒漠地区,必然是放在话好吃好喝的花园里侍奉着,可想而知,鸵鸟根本无法适应这种优越的环境。

其次就是,大唐人无法掌握鸵鸟的生活习性,比如养鸵鸟时也需要给它投喂沙子,这和养鸡的原理是一样的,可是鸵鸟和小鸡差距如此大,当时的人不可能把它们想到一块,鸵鸟没有砂石的摄入,消化系统无法完美运转,死于肠道疾病只是时间问题。最后一点就是繁衍问题无法解决,鸵鸟蛋需要36.8摄氏度的高温孵化,孵化时间长达40天,唐朝人不了解这些,并且就算是西安的盛夏,也不能保证当时的常温达到36摄氏度。所以鸵鸟蛋的孵化,几乎是比登天。

现代生活中,鸵鸟已经被我们养殖成功了,而鸵鸟肉都早已走入了人类的生活,成了我们餐桌上的食物。而鸵鸟蛋是很高级的工艺品,不管是彩绘、浮雕、镂空、景蓝等制作工艺,使用在鸵鸟蛋上,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美感。千年之前唐代的巨大遗憾,被我们完美地解决了,这对人类文明而言,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。

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,本文撰写:特约历史撰稿人:晋小舟

关键词: